7月6日上午,2024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全体学生在几位专业课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柳江盆地吴庄-大石河线路进行全面考察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探究该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河流地貌特征和火山岩发育特征,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城市建设学院师生秉持着对求知的渴望探究该地地质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感受沧海桑田的巨变。首先乘大巴来到柳江盆地吴庄,王子勇、周在征老师向大家讲解了吴庄背斜与滑塌构造,进一步延伸出褶皱、中和面等基础知识。随后,驱车前往新的地点—上庄坨,周在征和刘晓航老师向同学们讲述该地区发育的中侏罗世火山岩相关特征,现场观察了辉石安山岩、富斜长石安山岩、火山集块岩等典型火山岩,李秀娈和孔文杰老师重点介绍了该地区河流阶地、水文特征以及地貌发育过程,并指导学生识别出该地区的三级河流阶地。最后,实习队伍对大石河旁的溶洞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溶蚀作用有更深入理解。


本次行程,不仅将课本知识生动呈现,更增强了同学们地理思维能力,提升了大家的综合素养。通过切身感受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真实见证地质构造的神奇之处,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更深层次加深了大家对于地理现象的印象和理解,深刻诠释了野外实习的意义,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讯员:2024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聂梦晨)


学生实习心得:
钱欣如:
这次前往河北吴庄和上庄坨,开启了一趟难忘的求知之旅。在吴庄,我实地观察到了课本里的背斜构造,亲手触摸古老的鲕粒灰岩,感受着地质变迁留下的痕迹。站在吴庄背斜前,我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地层的褶皱与隆起。来到上庄坨,蜿蜒的大石河映入眼帘,河谷、河漫滩和河流阶地清晰可辨,河流的演化过程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的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诉说着远古火山喷发的故事,让我对地球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完美结合,更让我对地质科学的热爱愈发浓烈,也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韩鹏程:
今天圆满结束了下吴庄至上庄坨的地质实习之旅。课本里的褶皱、断层化作眼前具象的地质遗迹,指尖触碰岩层肌理的瞬间,抽象理论变得鲜活可感。手持罗盘精准测量产状,以信手剖面勾勒地层脉络,让我切实体会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魅力。
面对复杂地质现象,在老师指导下抽丝剥茧分析成因,推演地质演化过程,这种探索求知的过程,远比课堂学习更具挑战与乐趣。此次实习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更点燃了我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忱,在探索地球奥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许世傲:
今日地质野外实习,是一次从书本到实地的深度衔接。站在吴庄背斜前,亲手触摸岩层的弯曲形态,才真正理解了背斜轴线与轴面的空间关系,庞大的背斜构造让人震撼;滑塌构造的破碎岩层和箱状褶皱的平缓顶部,让褶皱的多样性变得具象可感。燕山期花岗岩的粗粒结构,与大石河沿岸的岩浆岩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岩浆活动的不同阶段。上庄坨的五级阶地如大地的年轮,记录着河流地貌的演化史,从观测点俯瞰,地形地貌尽收眼底;而上游的喀斯特地貌单面山,岩层倾斜,形成了溶洞,是水与岩石亿万年对话的见证。一天的行程串联起构造、岩石、地貌知识,让我明白每一处地质现象都是地球演化的密码。野外的直观感受,远胜过书本上的抽象描述,也让我对地质工作的探索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黄靖楠:
今天是秦皇岛实习的第五天,我们先后前往了吴庄和大石河,重点观察了背斜、河流地貌和岩溶地貌。与前几天相比,今天的天气格外宜人,没有了前两天的暴雨和炎热,为我们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习过程非常顺利。
在吴庄,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在识别不同岩层方面,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在大石河,我近距离观察了河流的地貌特征,看到了河漫滩、阶地等地貌单元,对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有了更直观地认识。
明天我们将前往考察河口地貌和海岸地貌,这是本次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将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大海。这让我非常期待明天关于海岸地貌的学习。
林文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