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秦皇岛地理学综合实习第一天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为深化专业认知、培养实践能力,菏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24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师生赴中国北方地质实习基地(秦皇岛)开展为期8天的野外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为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7月2日上午,学院在实习基地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实习基地负责人与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高涛教授、专业教师王子勇、刘晓航、周在征、刘本城等就行程安全、实习要点等进行了系统讲解。参会同学纷纷表示要在保护好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认真实践、严守纪律、勤学善思,展现菏院学子的优良学风。

经纬交织描世相,时空错落展奇观。7月2日下午,十个实习小组在老师带领下赴亮甲山开展实地考察。同学们系统考察了亮甲山岩性特征与地质构造,周在征、王子勇、李秀娈、刘晓航等老师现场演示罗盘使用方法,详细解析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冶里组等地层的岩性差异,指导学生识别竹叶状灰岩、条带状灰岩等特殊沉积现象。刘本城、高晓玲老师则从人文地理角度,深入剖析石门寨村落形成机制及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通讯员:2024级地理信息科学2班张连蕊)

张连蕊:

我们成功抵达柳江实习基地了。

昨天晚上睡得不太踏实,一直有货车石块碰撞的声音,大家都醒的挺早。周围好像是煤矿,噪音很大,但是也还可以承受,被这种声音吵醒的感受也很独特,前十几年没有经历过,后几十年也很难再经历,毕竟煤矿不是哪里都有的,和一群同龄人吵吵嚷嚷住在一起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于是我发现,这次实习是将会是一次很独特的体验,是值得用后半生不断回味的一次旅程。

周老师讲解岩石的时候说了一句:岩层穿越四亿年躺在你的脚下。这其实是一种很浪漫的说法,岩石见证了时间,又被时间见证变化,我甚至一直沉浸在这句话带来的震撼里,是的,是震撼。

我想四亿年的漫长时间足以用震撼来形容了。毕竟人类的出现也才短短几百万年,而这漫山的来自奥陶纪的灰岩经历了四亿年风吹雨打,向上数是历史,纹理下潜藏着岁月的痕迹,向下数是传承,我能依稀透过身旁人的动作窥见一代代地质研究者的身影。

岩石,总是厚重而又坚定的躺在土地上,岩层一层层累积,时间一层层被掩埋,物是人非,但是石头一直在这里。

亮甲山不高,区区160米,甚至还没有泰山的零头高,但是登山途中学到的,体验到的,是比泰山在我心头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章。

我坐在热闹的餐厅里,耳边是一桌桌或激动或快乐的大笑,有些许吵嚷,甚至扰乱了我重温下午心境的思绪,但是这种热闹也是难得的,夏夜的凉风总会贯穿在记忆里,停留在现在,又会在某一天打开在将来。

王德秀:

参加亮甲山地质实习,让我收获颇丰。在那里,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课本里的竹叶状灰岩、豹皮灰岩,听老师讲解它们在浅海环境中经风暴、水流作用形成的过程,原本抽象的沉积岩知识一下变得生动起来。跟着老师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亲手绘制地质剖面图,这些实践让我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

实习时,我们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测量数据,有人认真记录,有人仔细观察描述地质现象。遇到山路陡峭的情况,大家相互扶持;面对复杂的地质现象,一起讨论分析。虽然每天徒步考察很累,但当自己能独立判断岩层褶皱、断层构造时,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更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地学工作有了更深的热爱与向往。

张琦:

今天的实习经历丰富而充实,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早上八点,动员会准时召开,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实习地的大门。从柳江盆地漫长的地质年代变迁,到其独特地质地貌的形成;从秦皇岛在河北省的经济地位、GDP水平,到地理位置、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及气候特征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下午三点,我们徒步前往亮甲山,开启了实地考察之旅。在山下,我们认真观察岩层,用画笔记录山体的形态与特征,尝试从地质的视角解读眼前的景象。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倾向与倾角,每一次操作都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深化。登上山顶后,我们又学习了后方交会法,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野外工作的严谨性和挑战性。

虽然烈日炎炎,身体疲惫,但收获的喜悦远远超过了这些辛苦。今天的实习让我明白,地质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徐燕楠:

今天,在亮甲山开展地质实习,我收获满满。在亮甲山组,我认识了灰岩的成分与特征,层理、结核等构造让我对沉积环境有了直观理解;沿坡观察竹叶状灰岩,盐酸反应验证其成分,奇妙又深刻。测量岩层产状时,罗盘的规范使用、数据校正,让理论知识落地;后方交会法定位,锻炼了野外空间认知。人文地理部分,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到村落形成,拓宽了地质实习的视野边界。这次实习,是课本知识与野外实践的深度融合。岩石的纹理、地层的倾斜,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真实可触的地质密码。每一次观察、测量,都让我对地质学科的热爱更增一分,也明白地质研究需严谨、耐心,更要拥抱自然、探索未知。

王宗豪:

今天参加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让我收获颇丰。在野外,我亲眼见到课本中的岩石,虫孔灰岩,条状灰岩等。触摸到不同岩层的纹理,对地质现象有了更加直观认知。跟随老师测量产状,学习罗盘的测量方法,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丰富。实习中,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步伐,不断进行着对于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实地接触各种岩石,我对于其产状和岩性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这次实习,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更让我体会到地质工作的辛苦与收获,使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地理实习对于我们学习的必要性,同时让我认识到我自身知识的欠缺,让我能够更加认真的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孙雅萍:

今天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在亮甲山进行了实习,这是一次难忘的地质探索之旅。实习中,我跟随老师的脚步,亲手触摸形态各异的岩石,细致观察地层剖面,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实习期间,我巩固了我的专业知识,并系统认识了亮甲山丰富的岩石类型。竹叶状灰岩表面形似竹叶的砾屑,展现出独特的沉积构造,记录着远古海洋环境的变迁;浅灰色的白云岩,其晶粒结构与石灰岩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实地观察,让我对课本中沉积岩的分类、特征及形成过程有了直观且深刻的理解。同时,我还掌握了地质素描的技能,也在野外工作的艰辛中学会克服困难,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这次实习,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实践能力,更让我感受到地质工作的魅力与责任。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魏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