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建筑学专业学生对建筑空间、结构、文化表达的理解,提升艺术审美与绘画表现能力,2025年7月1日至7月4日,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周铭、专业教师王琳、王兆爽、潘赠宇等带领2023级建筑学专业学生,前往焦作、洛阳、开封等地开展专业写生实习。通过实地观察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结合建筑学中的空间营造、结构力学、文化传承等理论知识,以写生的形式记录建筑形态,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艺术实践,增强对建筑细节的捕捉能力,树立“功能与形式统一、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设计理念。

云台山:山水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云台山以其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与古朴的人文建筑相映成趣。学生们在红石峡、潭瀑峡等景点,以速写、水彩等形式记录山势与建筑的结合方式。带队教师王琳强调:“云台山的玄帝宫、栈道等建筑依山就势,体现了古人对地形的巧妙利用。”同学们通过观察山体走势与建筑布局,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龙门石窟:石刻艺术的建筑语言
在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恢宏气势令学生们震撼不已。大家分组对石窟的布局、佛像比例及雕刻细节进行测绘与速写,尤其关注唐代工匠如何利用山体结构创造立体空间。学生在笔记中写道:“佛像的衣纹、莲座、背光等细节,不仅是宗教艺术的体现,更是古代建筑装饰的典范。”

洛阳博物馆: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
洛阳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鼎立天下”的意象,其半围合式布局与光影效果极具研究价值。学生们通过速写分析博物馆的空间序列,并对比馆内文物与建筑风格的关联。带队教师周铭指出:“这座建筑将传统符号转化为现代语言,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具有启发意义。”学生通过写生分析建筑外立面的纹样、屋顶形式、庭院布局等元素,总结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转译方法,用画笔诠释如何通过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展现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开封万岁山与铁塔公园:宋式建筑的艺术再现
在万岁山宋文化主题公园研究山地旅游区规划特点,结合建筑学中的空间序列理论,通过绘画研究如何通过建筑布局与路径设计,引导游客的行进流线,表现步移景异的游览体验。以万岁山仿古建筑群为样本,研究传统建筑元素在山地环境中的现代表达,用画笔分析建筑的飞檐翘角、斗拱装饰、灰砖黛瓦等细节,展现地域建筑风貌。
以开封铁塔(北宋佑国寺塔)为对象进行精细测绘。学生深入观察铁塔的八角十三层形制、烧制工艺与装饰艺术,通过水彩渲染、钢笔线描等方式,细致描绘塔身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佛像、飞天、花卉等图案,记录塔身的砖雕纹样与结构特点,也展现宋代琉璃烧制工艺的高超水平。


总结与感悟
此次写生实习构建了“实地观察—写生创作—案例分析—艺术研讨”的学习闭环。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对建筑空间营造、结构设计、文化转译等理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建筑的绘画表现方法与技巧;在实践能力方面,提升了建筑细节观察、场景速写、色彩表现等能力;参与实习的学生提升了绘画技巧,更深化了他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正如学生在总结中所言:“建筑不仅是功能性的空间,更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载体。”未来,我院将继续组织此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观察中成长。
附部分学生作业




